Sunshine & Water's Blog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Sunshine & Water's Blog

Search
Close this search box.
cathedral interior religious with benches empty in back

进退维谷

随着教会年限的增长,越来越少的新人加入,大家彼此熟悉,没有什么新意。这个时候是相看生厌、还是你侬我侬,或者麻木地无所事事?该搞的培训都搞过了,原意参加的人也参加过了,只是没有带来期望的改变。教会仿佛进退维谷,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越来越消磨各自的热情,渐渐地人们开始以各种原因缺席礼拜或团契。

这样自然就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就地解散,第二条路就是改革。

解散,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只是看起来太过于惊世骇俗而不肯理性的面对。如果我们承认所谓的教会只是唯一大公教会的一个堂点,那么这个堂点的解散可能就并不那么令人惊讶。解散了一个,或者可以兴起更多个。就像团契可以有一个退出机制,一个堂点也很有可能有其一个阶段的使命。事实上,历史上的众多堂点都很难长久存在,但教会的传统并没有断绝,反而传遍了地极。如果人们都相看生厌了,不如把解散也当作一种改变,或许大家换到别的堂点更会如鱼得水。勉强同行,或许对谁都不是太好。特别是家长制或领导比较固定和强势的教会(有一种强势是会众没有途径和想法提供新的方向,使其领袖看起来掌握了一切),更是应当如此,不过也难于如此。因为如果没有更新思想很难带出新的行动和突破,但人却又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长期地保持不断更新。领导过于强势的地方会遏止改变,这可能本身就是导致进退维谷的原因。

第二是改革,人们都倾向于这种方法来突破困境。不过改革的出发点是思想的开放和更新,但很多时候的改革只是在一些形式上进行调整,思想内核还是固步自封,很难有真正的改革。就像一会说什么什么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一会又说要大力发展,真的可以吗?

思想的开放从愿意吸取不同意见开始,如果都是相同的,那怎么能带来更新呢?然而所谓的开放,许多人只是听了,并没有思考。只是一边听,一边用原有的价值观去判断好还是不好、接受还是不接受,也不想想和提问对方为什么如此,这怎么能改变呢?这不是更新思想的方式,只是在寻求相同思想下自己满意的不同的形式。就好像谈到教会解散这个选项就开始排斥,不听听背后的逻辑,那岂不是就继续限制人们的发展吗?教会是在造就人来荣耀神,还是造就教会的聚会呢?只有思想的改变,随之而来的形式变化,才会带出可能的变革。

也有时候,教会的进退维谷可能只是因为事工设计的问题。事工负责人的厌倦导致事工流于形式,继而让人觉得无聊。这是因为各项事工没有带给负责的人正向的激励,导致各项事工做起来没有意义,也造成参与人的觉得没什么意思。

随着一个人长期的服侍,如果没有新的方式和方法放到服侍里,这的确会让人感到没什么意义。服侍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的确是可以促进负责人对事工产生更多的意义感,从而也带来更多的事工投入,让人们不那么乏味。就拿查经小组来说,如果几年以来(或者更短的时间)都是同样的方式,又总是那么几个人,自然而然会觉得没意思。因此,可以调整为一些别的查经方法,或者针对一些经文(如耶稣钉十字架的场景)进行沉浸式的表演查经,也不是可以的吗?

不能带来正向激励的其他原因也可能是没有合理的授权或反馈。比如说小组长认为自己只是牧者的一个传声筒,那么自然就没什么积极的心思在服侍上。如果没人对小组长的付出以肯定,那么人也很难有客观地获得事工的成就感。这两项在强势领导的教会中可能会普遍的存在,人们容易关注罪,而少有肯定和激励。容易在问题上紧张,而不容易在爱上慷慨。仿佛只有不断地针对罪,才是对人的带领和造就。可是人都是有限的,需要一些肯定。所以,不要总是抱怨同工们不行,不改变,可能是他们真的不行,但是领袖也没什么好的方法去带领他们。还有,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不同的压力和问题,不会都如一些领袖那么精力充沛。有的人不适合授权、有的人适合授权;有的人只能打下酱油,有的人可以深入投入。

当然,还有一种隐藏较深的可能性是没有清晰的教会定位。也就是没有很明确地堂点的异象和目标。所以当人数停滞不长时,人们就会觉得教会出了问题。比如对一所农村教会来说,随着年轻人都逐渐到城市生活,那么教会理论上不可避免地会人员减少。此时,这个堂点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追求人数的增长,还是牧养剩下不多的老年人呢?对城市教会来说也有类似的情形,不是每个教会都会自然而然地适应新一代人的需求。只有清晰的教会定位,才会知道在看似进退维谷是走向何方,这大概就是梦想的意义。然而,许多的梦想不过是复制粘贴别人的模式,所谓的建制之坑就在于此。

阳光雨露

Leave a Reply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72 + = 82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

最近更新

随机内容

归档
分类目录

邮件订阅

订阅后,请访问邮箱以确认!

打 赏

可长按保存图片至本地后进行二维码识别。

扫码不方便?

若在微信内打开,也可以通过“跳转至公众号打赏“。

联系邮件:ii@iioioi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