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活法》是一本很好的书,他在其中给出了哲学(信仰)到生活工作实践的路径。由书观人,稻盛和夫先生是一位难得有智慧、有思考,也能依据自己思考实践出成功的伟人。遗憾的是,直到其死亡才在媒体的宣传下开始接触其著作。其中由智慧之哲学衍生出的为人处世之方法和精进工作的态度,并在其中找到和实践出生命之意义的方式在这个浮躁和物欲横流的世界实在是难能可贵。特别是本土教圈流行着以可见的神秘恩典或神学知识为好的背景中,这种在生活工作中坚持并贯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非常宝贵和具有启发意义。或许后面的文字的方向也需要向其学习。
稻盛和夫先生在《活法》【“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方向】一节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智慧的“人生方程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他解释热情和能力两者可以是等于0或者大于0的正数,两者数值越高对结果的影响越大。而思维方式则有正负之分,负的思维方式不但不能产生好的结果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得热情和能力所产生的影响完全朝严重破坏的相反方向发生。这实在是一个智慧的洞见。因为常常很多犯罪,都具有高智商能力和热情,却给他人带来灾难。
在【将释迦的“六波罗蜜”铭刻于心】一节里,在第6项智慧(即:般若波罗蜜)中他这样写到:“实行上述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五项修炼,就可以理解宇宙的‘智慧’,就是达到开悟的境界。到那时就能够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规律,即宇宙的真理,换句话说,就是接近释迦所说的智慧。”
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说,般若波罗蜜的中的智慧不过是反映了自私与骄傲的人性。
接近根本规律的目的是什么,是完全顺应其规律还是为了人可以理解和掌握其规律为人所用?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或者“思维方式”。前者可以理解为在规律之下,后者则属于超越规则。
因为佛教的世界观里世界是因果循环的产物,那么其中所运行的根本规律就是一个没有人格的事物。于是,相对于顺应一个没有人格的事物而失去人格的存在,显然佛教的成佛更像是掌握并超越规律之后跳出因果轮回的涅槃。这因此就表现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即人可以超越这个世界、超越世界最终极的规律。这首先是自私的,人享受世界的一切却又要超越它,相当于享受而不担责。就好像,一个人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切福利,却一直生活于国外在国外纳税。而如果抱着回馈世界的想法就必须尊重世界的规律,要么要进入世界顺应世界,要么为世界规律的存在提供保障。但是世界在没有佛的时候依然存在,它不需要佛为它提供什么,反而是供养了成佛之前的一切。
其中也隐含了人的骄傲,这骄傲还不是说“认定胜天”想法的僭越,而是说把一部分人的存在视为无意义的。因为人在规律面前被分为了两类,即超越规律之人(超人)和普通人,智慧仅仅属于超越之人。人生的终极理想如果是为了获得智慧成佛,那么没有成佛之人的人生有何意义?难道仅仅是“贪、嗔、痴”下的苦行?当然这并不能完全代表佛教的解释,毕竟并没有搜索到相关解释,也没有深入不了解。
而在信仰的世界观中,世界或许有根本规律,即使有也是被一位具有“神格”的神所创造和维持。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并非是为了要完全了解和认识这规律,而是为了与神有和谐的关系。每个人,无论对世界的认识多与少,都可以因着接纳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恩而获得这种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被神所庇佑。那么这就为人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责任的身份和福分,一边可以享受终极之神的恩惠,一边可以继续在其治理的世界之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而生活,因为神并非死物,而是具有性情的神格。在世界之中精进的生活也就是向神表达责任心的回馈,虽然神并不靠人的这种回馈而存在。
同时,这也让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平等的位置,无论聪明或愚笨,无论年轻或年老,不是以对智慧掌握的多少来衡量人生的价值,而是用人是否与神联系一起来衡量。何况世界之浩瀚,不仅仅是空间上,甚至在未来时间上才能体现的根本规律也许是当下之人永远也不会知晓和掌握的。于是,信仰的方式也让每个人在人生的终极意义面前都不能夸耀自己一切的能力和聪明才智,因为人与神的关系中始终是神的主导,是神主导向人启示这种拯救的恩典为何物。也体现出了神对世人真正的怜悯和爱,不仅要让聪明的人得救,也要让愚笨的人得救。
所以,如果“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结果,那么对于人来说,结果是什么?一个在世界内被称赞的身份地位,同时又只有超越世界才能获得真智慧的矛盾?还是在世界中真正做到众生平等,每个人都可以好好地在接近自己努力地精进而有意义地活着?